|
张君戎医生其它文摘 |
发布日期:2007-07-03 信息来源: 作者:张君戎 浏览次数: 7190 次 |
|
《问候》 1976年5月,我当时在东大街胜利中路医院工作。我母亲生病,为便于照顾,也就住在医院内,我们全家都围着她转,多数时间都在医院里度过。一天中午,父亲陪一位远道而来看望我母亲的老同事,我们称郑伯伯,到街对面餐馆进餐。过街途中,郑伯伯被一辆自行车撞伤,与那位骑车人发生争执,相持不下,三人最后闹到春熙路派出所去解决。在派出所,父亲才知道,那骑车人是松潘林业局的一位伐木工,此次回老家探亲,借别人的自行车办事,由于车技不好,撞伤了人。为了防止郑伯伯的病情日后有变,父亲留下了那位肇事的林业工人的通信地址,事情也就此完结了。 7月唐山大地震发生后,8月的一天晚上,我们正在医院办公室里闲谈,突然感到门窗晃动起来,有人喊:“地震了!”于是大家纷纷跑到院子里。很快晃动停止。不久从广播里得知,四川松潘、平武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损失情况不详。晚上11点多钟,就看到许多大客车从新南门省汽车公司开出,沿红星中路朝北开,据说是支援平武灾区的。 地震发生后,我父亲自然想到了那位松潘的林业工人,按照当初在派出所留下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去问候,了解地震的情况。信发出后十天半月无消息,1月后也无回音,父亲想到眼下到处乱糟糟的,信可能未收到,也就不再提及此事了。 9月底的一天,父亲下班后又来看母亲,他坐下就讲:“怪不怪,昨晚我正在洗脚,听到门口有人喊朱伯伯有人找,原来是松潘林业局的那个工人找到我们家来了,还送了我一个大菜板。”原来,那位林业工人收到我父亲的信后,一夜都未睡好,想不到此时还有人惦记着他。这次回老家路过成都,是专门来看我父亲的。父亲感叹道:“也难为他那么远提那么重一个菜板,到处问,都晚上10点钟了才找到我们家。” 听完父亲的叙述,我们都沉默了,没想到一封普通的问候信会在那位工人的心里上激起这么大的波澜。我母亲讲:“这好了,冤家成朋友了!” (朱轼) 姓名:张君戎时间:2007-05-24 邮件: 《读<问候>一文有感》 《问候》这一篇文章,是我的老朋友朱轼医生早期文学作品之一。我拜读后颇为感触,文中的故事虽然平平常常,也是我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事情,但是故事的结局非常感动人,展现了人间真情、善良和美好的一面。 我曾经多次见过朱伯伯,总的感觉他是一位非常善良、水平和品味很高的老人。我听朱医生说过:朱伯伯解放前就是银行的老职员,以后参加工作的工资是40多元,可是就一直未动过,到退休时还是40多元……可他从不抱怨,竟埋头为国家努力工作了几十年。由于有了朱伯伯的言传身教,才会培养出朱轼医生这样的人才,以及像小朱轼(在美国攻读学位)这样的希望之星。 这件事情都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事了,朱妈妈、朱伯伯和郑伯伯都已经过世了,估计菜板也早已用烂了,但我每次读到这篇文章总会想很多,心中会流出阵阵暖意,人情味太浓了,非常感动人。 这个故事看完了,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呢?故事朴实而平常,文章没有华丽的点缀,却让人们因为他和他的善良真情、朴实憨厚……而为之感动!对我们来说是心灵深处的震撼,关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关爱可以让人把所有的是与非、怨与恨,以及谎言虚伪全部烧尽! (张君戎) 姓名:张君戎时间:2007-05-21 邮件: 藏汉同胞携手共献爱心 昨天,笔者亲身感受了一件动人的事情,藏汉同胞携手共献爱心,救治一名心脏先天畸形病孩的故事。 病儿叫泽桑拉措,是一名6岁的藏族小女孩,生长在贫穷的藏区四川省雅江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她在9个月时就失去了母亲,由下岗无业的父亲和退休的奶奶扶养,全家三口人的生活来源,仅靠每月收入500元退休金的奶奶,生活非常困难。 今年3月的一天,小泽桑拉措突然昏倒生命垂危,送到雅江县人民医院抢救,经李树成(藏族)、杨红(对口支援)等医生的诊治,才脱离了危险。但非常不幸的是小女孩被检查出了,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右心房隔膜病变等),如果要治愈这种疾病必须做心脏手术。医疗手术的费用,对这个家庭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他们无力承担曾打算放弃治疗。 在当地好心人李树成、杨红等医生的倡导下,全县开展了人人献爱心救治藏族小女孩的募捐活动,在县政府、民政局和新闻媒体等单位的支持下,患儿家庭共收到社会捐款上万元。但离手术治疗费用还有相当缺口,他们仍感到一筹莫展……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伸出了援助之手,接过了献爱心的接力棒,将小泽桑拉措接到了医院的心内科治疗,并减免了一些医疗费用。经过罗俊主任、唐炯博士等心脏病学专家的诊治,并采用国内先进的心导管介入技术,小女孩的手术做得非常成功,现已经痊愈,即将出院…… 如今我见到的小泽桑拉措,已是活蹦乱跳的健康儿童,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这是藏汉同胞携手共献爱心的结果,也是一曲藏汉同胞亲密团结克服困难的新乐章。小女孩的父亲次郎刀登再三对我说:要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来感谢像李树成、杨红、罗俊、唐炯等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感谢雅江县和成都市千千万万的好心人……最后我们祝福藏族小女孩泽桑拉措健康成长!(张君戎) 姓名:曾丹妍时间:2007-05-15 邮件: 《我与朱轼医生(读后感)》 今天,我在网上读到《我与朱轼医生》一文后,一下连续看了好几遍,他们的事情非常感动人。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深有感触!更让我浮想联翩…… 张医生与朱医生,他们因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而结识,又因同是搞医的和好朋友而无话不谈,还因一颗炽热而专注的心碰撞出了火花,更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虽然现在并没有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是他们的友谊一直维持了27年不改变……是因为他们的坚定,坚定着对医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真诚的向往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他们让我们年轻人看到了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真正的白求恩大夫吗?在这个世界上真还存在着为人民服务的人吗?即使有可能的话,有些东西也是举手之劳,而不足挂齿的……但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我建议大家向朱医生、张医生,还有为广大群众、老百姓作出贡献的善良人们致敬! (曾丹妍) 姓名:张君戎时间:2007-05-03 邮件: 《我与朱轼医生》(文章摘要) 朱轼医生是我在成都市东城区中心医院工作时认识的,当时我们从医学院校分配到这里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几乎天天接触一起泡在病房里,从他身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一位治学严谨、关心病员、对自己要求很严的好医生,也是我搞临床近30年来见过的最负责任的医生,他虽受文革的影响……但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当上了市级医院的内科主任……(全文发表在《百度张君戎吧》上)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返回标题列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