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悸也有“良”“恶”之分 |
发布日期:2006-05-12 信息来源: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朱轼 浏览次数: 4504 次 |
|
人们常常所讲的心悸就是医学上所讲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有很多种类,病因也十分复杂,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心悸发作时人们会感到心里难受,胸闷,轻者如坐或电梯刚启动那一刻的感觉,心要掉下来的一样,重者心乱跳,快慢不一,憋气感,甚至有濒死感,个别患者会出现小便次数骤然增多,心里难受,气都接不上来,又要不断上厕所,那种感受常人实在无法理解。于是为此前来就诊的心悸病人比较多,人人都感到茫然,想得到尽快的治疗。其实,大可不慌张,因为心律失常也有“良”“恶”之分,良性者,可以不作抗心律失常的处理,仅仅作到劳逸结合,安排好生活,戒烟酒就可缓解。 最常见的心悸是过早搏动,简称早搏,又分为房性、室性。对房性或室性早搏的“良”、“恶”之分,98年第五届,2000年第六届,2002年全国心血管病大会上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著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采用简便易行的办法来分,即根据病人的病史、有无心脏病、发病情况、心电图表现来区分,将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偶发、频发、甚至“复杂”的早搏,视为良性,对这类病人往往给予耐心解释,解除病人的顾虑,对确实有症状的人可以用一点β-阻滞剂、安定即可。对发生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病史,近来发生了心肌梗塞、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有特殊类型的心电图表现,称为“恶性”。对于恶性心律失常应给予积极而慎重的治疗,一定要在心血管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因为著名的几个抗心律失常的大型试验,如CAST、CAST II都证明使用某些药物,虽可减少心律失常,但可显著增加猝死率和总死亡率,用药反比不用药更糟糕。 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最近发表一篇述评,对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指出了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城乡差异明显,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呈膨胀性增长,医药费用中药品比例过大,占了医院收入一半以上,病人得到了过分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讲,我们病人吃了许多不该吃的药,我们医生开了许多不该开的处方,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这其中除了其他原因外,医生对疾病认识不当,分不清“良”、“恶”,用药下大保围,也是造成药品浪费的原因之一。 所以,从保护关心病人的健康角度讲,还是从合理使用卫生资源讲,有心悸症状的病人,切忌乱投医用药,最好到医院请医生先分清“良”、“恶”,再处方用药。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返回标题列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