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下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发病年龄、血糖控制状况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内报道,糖尿病病程5年以下者DR患病率为38%~39%,5年以上者患病率为50%~56%,10年以上者患病率为69%~90%。DR是20~74岁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
1 临床表现
临床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为两型: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此型较多见,病程进展缓慢。主要病变为视网膜小动脉缺血和血管的渗透性改变。由于视网膜循环障碍引起血液淤滞,造成组织缺氧使毛细血管变薄、扩张,可表现为微动脉瘤、出血、渗出和静脉扩张。这些病变多发生在糖尿病未能控制而病程较久的病例。微动脉瘤是临床上最早出现的、比较确切的体征,其数目不等,常位于后极部视网膜深层,呈紫红色小球状;出血可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小出血斑,位于视网膜外网状层;硬性渗出斑,边界清楚,呈白色、黄白色的斑点,大小类似于微血管瘤或小的点状出血,是水肿后神经组织分解产生的脂质堆积;棉絮状白斑,也称软性渗出,是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局限性、缺血性坏死,神经纤维肿胀并断裂成无结构的细胞小体,逐渐被胶质组织代替所形成,呈灰白色,常预示着较重的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临近增生期;视网膜局部静脉扩张,静脉壁变薄,可呈静脉串珠样变化,亦预示临近增生期。荧光血管造影时,微动脉瘤在静脉早期充盈,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小圆形荧光点,大小约20~30mm,间或可见微动脉瘤与微动脉瘤相连,常在小的毛细血管闭塞区周围出现,由扩张的毛细血管将微动脉瘤连接形成串珠状外观。毛细血管扩张可显示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是较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荧光造影表现为视网膜上斑点状或片状无荧光暗区。当动、静脉相互交通和短路时,有轻度的荧光素渗漏。硬性渗出物边缘有荧光素渗漏。黄斑囊样水肿则表现为围绕中心凹排列的花瓣状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