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说明:注册并填写您的真实信息,能够帮助医生跟踪了解您的病情,并对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建议

hi
清理了 垃圾留言, 升级了验证码规则。
大家好
大家好,祝节日快乐
朱叔叔,您好!张璞
各位同仁: 我新創作了一个电视剧夲在我个人博客上http://blog.sina.com.cn/zhushi1948 .如有意拍摄者可与我联系. 成都市第-人民医院 朱 轼主任医师联系方式 zhushi48@tom.com
大家好
各位同道.同学;你们好' 近来网站管理系统有错,无法上传文章,请大家见谅. 朱 轼 6.29
大家好
>>我要留言<<
您所在的位置->高血压知识介绍->详细内容
医院改革应走联合办医的道路
发布日期:2016-05-31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3445 次

一声叹息

-----有感于石应康之坠楼

我与石应康,仅见过一次面,还说不上“之交”,互相不认识,但彼此印象深刻。

1993年底,他和我相继被推到院长位置上,只不过他在华西医院,我在一个区级医院。

我们这家医院原接受华西附院的辅导,开展医疗合作,附一院将收不了住院的病人转入我院住院,他们再派出医生前来查房、手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华西附院住院难的局面,也带动了我们这级医院的医疗工作,效果很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时这种松散的合作形式被称为医疗联合体,从天津起势,逐渐在全国推广。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规范的地方,有的医生从中私下转病人,个人获利,下级医院也为了经济收入作两本帐的情况,这都有待完善这个新生事物。

我们医院地处繁华的市中心,口岸好,当时区委、区政府看中了这个口岸,欲作开发,要卖这家医院,至于职工怎样安置,处理,他们一概不谈。区卫生局长就是要搞垮这家医院,以利于卖地,我当时是副院长,热爱医学事业,承头反对卖医院,这下得罪了区委,区政府,更得罪了区卫生局长,他收拾我,让我来当院长,收拾这个烂摊子,我原指望能与华西附一院继续合作,维持医院的生存,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不久,石应康当上华西医院院长,立即终止一切与外医院合作的办医协议,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转一个病人出去,在职医生也不能在外看病。石应康这高坝拦水,一滴水都流不到我们这块干枯田地,仅我们自家医院那一点门诊,住院病人是无法养活这么多职工的,我们医院一时陷入困境,我个人陷入绝境,天天晚上失眠。

我们这家医院有两群人难对付,一群是所谓的老职工,他们都自认为是医院的功臣,工资福利是不能少的,另一群即是一无学历,二无文化,三无技能的职工退休顶替上来子第,可谓游手好闲之徒。这些人不干事又要有钱拿,还想多拿钱,一不合意即闹事,医院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低,医疗水平低,哎,办这种医院难。我也谋求与其他大医院联合办医,处处碰壁。

我找到华西退休老师,请他们来坐门诊,他们讲,石院长讲了的,退休医师也只能在华西返聘,坐诊,给于一定优惠条件,我们不敢出去。我急呵,我恨呵,好好的医疗合作联合体怎么说完就完了呢?医改到底怎样进行?

石应康任华西医院院长,很快就开展他做大做强的争创辉煌的工作。不久,我们与一家老年病研究所合办结石专科,与华西口腔医院合办口腔科,实际上也是出租科室,收取管理费,床位费,治疗费,加上自家医院的医疗收入,勉强能维持医院的运转。当时,也做了许多努力,争取办特色专科,走专科道路,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不支持,横加干预,未能成功。

二年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心研室,我辞去了院长的职务,到市一医院当医生去了,但是,仍然关心医改,关注医院管理。不久发现,随着华西医院恶性膨胀,三级医疗网的瓦解,病人无序流动,都往华西涌,大小病都要到华西去挤门诊,我们这类医院的门诊量,也由原日平几千人次,下降到几百人次,有床也收不满,我感到,华西医院这种做大做强,企业化管理,无序竞争,最终伤害的是各级医院,医护人员,伤病员。我又写了一篇文章,以华西医院为例,批判这种把医院办成医疗公司的做法,提出所谓三甲医院尤其是医学院附属医院,不应一味的提倡做大做强,搞医疗垄断,应是做好做强做精,医改应该是全地区一盘棋,大中小医院协调发展,医疗资源共享,优秀医疗资源均衡化,专家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才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方法。 我将此文投递到省卫生干部管理学院主办的《卫生事业管理杂志》,我的同学范昕建当时任省卫干院院长,他一看,他讲,你写的啥子?不能发表,发表了得罪了石应康。我认为,大医院扩张的冲动应该抑制,不然造成新的浪费和失衡,这个问题应引起卫生部的重视,我将此文修改,投递到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几天后,就上报了。文中明确的提到,美国商业部为了破除垄断,责令微软一分为二,那么,那些号称亚洲第一大的医院也应一拆为二。《健康报》相继又发表了我写的《多建名医点,少修名医馆》,《应提倡专家到社区服务》等主张重新建立医疗联合体,医疗重心放在社区卫生中心,放在基层的理念。我反对华西恶性膨胀,还有一个理由,你是医学院校,每年毕业那么多优秀学子,极少数学生幸运的留校工作,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四川及全国各地基层,县,市级医院工作,他们也渴望进步,追求理想,希望有一个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学校把病人都接纳了,自己所在医院却是无米之炊,这对广大毕业生也是不公平的。这不是医学家办院,这是医官办院。以后,《健康报》也发表多篇文章呼吁抑制大医院扩展的冲动,抑制高新技术的泛用,并明确指出这两点是造成中国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关键。但是,管不住,扩展之势如脱缰野马。

显然,我这些文章,石应康及他的同事们都看到了,必然引起石应康的不快,他一次到市一院来开会,他向我们院长打听我,同去的一位华西附院的副院长讲,他(指我本人)也是我们华西(川医)毕业的。我也错过了与他见面,探讨医改医院管理的机会。

本文开头提到,我和石应康仅一面相遇,也发生在范昕建家中。95年春节,老范以华西附院传染科付教授的身份到筠连县去当科技副县长,他分管文教卫生,科技等工作,他春节回蓉过节,我到他在大学路的宿舍家中去看他,摆谈了一会,石应康进来了,他与老范谈了几句话,老范也未对我们做彼此介绍,石应康要走,老范讲,你们不要走,你们能否为筠连县希望工程多资助几个学生?我讲,我资助一个嘛,石应康也爽快地答应了,他资助一个。我们留下联系电话就离开了,我与石应康就这一次见面,彼此仍不认识。

不久,我接到筠连县团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电话,要求我汇寄300元过去,作为资助一位初二优秀贫困生的费用,我如数汇去。很快,收到那位学生的来信,以后,每到期末考试完毕,都会收到这位学生的来信,汇报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寄了一封有奖明信片过去,他回信,明信片在全校同学中传了一遍才回到他手中。有两年无消息,大约在2000年,我在心研室看到一封来自北京大学的信,打开一看,原来这位学生在学校的资助下,复读了一年,现考取了北大经济管理学院营销专业,他是他们筠连县这么几十年来第一个考取北大的学生。我将信封拿回家激励儿子,儿子讲,我也要考北大。2001年9月,儿子如愿考取北大,我们夫妇送儿子到北大,联系上这位筠连学子,大家见了一面,此后再无联系了,现祝愿他幸福。现不知道,当年老范为筠连县希望工程拉了多少资助人,石应康资助的那位学生后来怎样?

有趣的事,当年在一起的三个自认为川医毕业的优秀工农兵学员,两个轰轰烈烈大干了一场,创造了辉煌,一个博士、教授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任上落马,另一个硕士、教授,当了20年华西院长后,坠楼,只有我这个不走运的内科医生现在还在安静的喝茶,这怎么说呢?

我和石应康的争执,现在看来都是各为其主,石应康在位上,他不做大,又怎么做强呢?我的观点出自维护中小医院的利益,也有道理,这一盘棋,应由政府来下,兼顾各方利益,现在这盘棋,却是越下越乱,三甲医院扩张的冲动仍未抑制,一届班子一栋楼,今后,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各级医疗健全,病人回到社区去了,这些楼盘,设备会不会又像现在钢铁,煤炭行业出现“去产能”状况呢?难讲。

石应康去世了,死者为大,网上说的那些我不了解,不妄加评说。我只感到他的工作还是相当努力,勤奋的,网上前两年流传出来一篇《看华西医院是怎样给医生发奖金的?》我看了,方案详细周到合理,关键是可操作,表明华西医院领导团队在医院管理上是下了功夫的,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石应康去世了,过两天就是他的头七了,我只能叹惜一声来表达,愿他一路走好。

2015,5,16

[上一篇] | [下一篇] [返回标题列表]
版权所有©朱軾医生   设计制作:彩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28649号   
您是第5189340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