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痛风病的防治
而今,患痛风病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它目前已成为一种常见病。那么,痛风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它有哪些症状,发病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治呢?我们请专家来谈一谈。 ——编者
人们认识到痛风往往是从急性痛风性关节谈开始的,主要表现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常在一天内达到高潮,多数患者临睡前还是好好的,半夜突然发病,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发烧,并呈紫红色;疼痛很剧烈,象刀割样难以忍受;病变多局限于单个关节,以脚的第一趾跖关节受累为多,其次跗间关节、踝关节、膝关节,或上肢的肘腕、指掌等关节都可相继左右侧交替发生。
在多次发生症状的关节周围或耳廓上可以形成痛风性结节或尿酸性结石,尿酸性结石可以穿破皮表而破溃。在痛风的早中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缓解后,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而不留任何症状。与一般风湿性关节炎和其它关节炎病患者的表现不同,痛风多在饮酒或食用较多的动物内脏、鱼虾等食品后,或过于缺乏或受凉受湿都可以使其急性复发,对其肾脏损害人们还不清楚。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中医早在1千多年前,以“脚气”命名的病名中,就有了现代医学所诊断的痛风,有非常详细的发病描述并且积累了大量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方法。
公元前500年希腊医学家希普森对痛风病的症状和体现也进行了描述,并提到痛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好发于春秋二季,很少人在成年前得病,女性大多数在绝经后方始发病。17世纪的著名医学家山德姆本人患有痛风,因此对痛风的症状、体征,体会特别深刻,他了解痛风与风湿病是不同的疾病,一百多年前人们认识到痛风与尿酸的关系,1931年人们进一步肯定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18世纪在英国,人们发现痛风多发生于那些生活优裕的达官贵人,这些患者以耳廓痛风结节的大小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并成立了“赢分”俱乐部,可见当时人们已发现痛风的发病与生活水平、饮食结构有关。 现在认为痛风是一种以嘌呤代谢紊乱为基本病因,血(尿)中嘌呤代谢——尿酸持续增高,从而引起以痛风性关节炎为代表的包括尿酸结石、耳廓结节,肾病在内的代谢疾病。
按照引起血尿酸增高的原因不同,又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种,我们这里所谈的主要是原发性痛风。 痛风病在国外有较高的发病率(约0.3%),95%以上为40岁以上的男性。最近汕头地区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10年小结中表明,汕头地区痛风患病率为0.15%-0.17%,略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与日本、芬兰和苏格兰相近,南方低于北方,内地低于沿海,照此测算我国约有180万-200万痛风病人,每年约有1/3病人急性发病,每年约有10万的新发病人。
我国近二十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动物性食物增多等原因,发病率在迅速提高。近年来,人们发现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往往呈伴生现象,呈“簇集”现象,高尿酸可以沉积在肾脏、引起痛风病,肾功能损害,这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
浅谈痛风病的防治
痛风病是怎样一种病?我们知道嘌呤是机体各种细胞核酸(DNA,RNA)的重要组成部分,核酸是遗传基础,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嘌呤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中,与生命活动(生长、发育、遗传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生就有亡,细胞衰亡后细胞分解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产生尿酸。人类缺乏尿酸酶,尿酸就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尿酸浓度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尿酸的生产和排泄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均可出现高尿酸血症。 痛风的临床表现首先是急性关节炎。关节的损害是可以看得见的,也易被医疗诊断,但是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引起的肾脏损害却不是那么明显,往往被病人及医生所忽略,最终造成肾尿酸结石,发病率大约是痛风患者的50%,较正常人高200倍,部分痛风病者,可以肾尿酸结石为最先的临床表现,出现肾绞痛、血尿等,尿酸结石一般X线拍片难于发现,需借助肾孟静脉造影方能证实。
痛风性肾病,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尿酸过多就会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肾间质组织,造成梗阻性肾病。可出现间歇性蛋白尿、高血压、血尿素氮升高,无菌性肾孟肾炎,晚期发展为肾功不全,易与肾小球肾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病变混淆。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会越来越多,难怪有人预言:痛风性肾病可能成为下世纪的常见病。 由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间与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类型关节炎疾病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又经过同样的消炎、镇痛治疗(包括内服,外敷药)都可收到疗效,因而患者和一般医生容易发生误认或误诊,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防治,所以40岁以上的中年人,尤其是男性,一旦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现象,小便有轻微蛋白尿,血尿,肾区不适,患者应想到痛风,高尿酸血症,应到正规的综合性医院作相应的检查。
一旦确诊为痛风以后,应重视整体调节,中西医结合治疗。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饮食,少吃肉食,禁止酗酒,适当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使每天尿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利尿酸排泄;碱化尿液,使尿PH值在6-6.5之间,可口服重碳酸钠3-8克/天,或枸椽酸碱性全剂20-30毫升/天;抑制尿酸合成:别嘌呤醇,初始量200-400毫克/天,分2次服,必要时加至600毫克/天,血尿酸降至360微摩尔/升时,改为维持量100-200毫克/天;促进尿酸排泄:可选用丙磺舒,起始量0.25元,每日2次,渐增至1-3克/天,分4次服,血尿酸降至360微摩尔/升时,减为维持量每日0.5克,或痛风利仙,初始量25毫克,以后50毫克,最多可达150毫克,维持量为50毫克,隔日1次,但这两种药在肾功不全时不宜使用,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900毫克或有明显尿路结石时,也不宜使用;关节炎,可选择秋水仙碱或炎痛喜康,消炎痛等,这类药物副反应较大,如引起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减少甚至骨髓抑制,腹痛,腹泻也常见,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祖国医学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中医疗法。目前,也可收到消炎、镇痛、降尿酸的效果,并避免一些西药的副反应,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也可服用,以降低血尿酸的预防痛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