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说明:注册并填写您的真实信息,能够帮助医生跟踪了解您的病情,并对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建议

hi
清理了 垃圾留言, 升级了验证码规则。
大家好
大家好,祝节日快乐
朱叔叔,您好!张璞
各位同仁: 我新創作了一个电视剧夲在我个人博客上http://blog.sina.com.cn/zhushi1948 .如有意拍摄者可与我联系. 成都市第-人民医院 朱 轼主任医师联系方式 zhushi48@tom.com
大家好
各位同道.同学;你们好' 近来网站管理系统有错,无法上传文章,请大家见谅. 朱 轼 6.29
大家好
>>我要留言<<
您所在的位置->高血压知识介绍->详细内容
沉痛悼念杜传礼教授
发布日期:2020-12-21     信息来源:     作者: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研室  朱轼2020-12-07改定于米易    浏览次数: 2253 次

刚才,我听到了一个噩耗。我所尊敬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老院长杜传礼教授,也就是我们医76级2小班胡修原同学的小舅舅,不辛去世。尽管我思想上已经做好了他去世的思想准备。但是,听到这消息,我还是难以接受,仰望苍天长叹一声:上天呵!您又接纳了一位中华儿女的优秀人才,您要让他们的灵魂安息!因为,他及他们杜家一家人对我们夫妇的帮助太大了,可谓情深似海,对我们是有恩的人。他一生勤勉,治学严谨,为人真诚友善,是我们的楷模。他多次获得省市地劳动模范的称号。是四川省,成都市的著名名医,三医院的“神医”。受到了广大医务界及市三院职工的尊敬和爱戴。他担任院长期间,为三医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个人的进步,也是与他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今天,他不幸去世。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浮现在我的眼前。可以说是,他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力求创新。他先在华西读医科,五二年毕业以后留在川医。文化大革命前调入到市三院,在三院内科工作。尽管他顶着右派分子的帽子,但是,仍然是勤奋地兢兢业业地工作,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文革”结束了,他主持三医院内科工作,力争要把被“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他率先在三院与82信箱合作,研制国产M型超声心动仪,率先在省市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然后呢,他又与医学会情报所一起创办了医学情报刊物《心血管病译文》,后来发展成巜心血管病进展》全国公共发行的核心期刊。我们知道,一个医院的水平,一个学科的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们两个标志,一看他有无创新,他的技术水平是否在世界,国际或国内一流,第二个就是看他们能不能够创办一个杂志或者编写一个全国的统编教材。杜传礼教授在八十年代初中期就办到了。他为这两项工作付出了极大努力,可谓沤心沥血。当初创办心血管病译文,他一人从选题选文章译稿到组稿编辑付印发行都是他一人承担,后来引進科研俊杰张迋杰主任到市三院工作,他也加入到这个编辑部的工作中来。也在一起组稿发稿,审搞预约稿。现在成了全国心血管病杂志知名品牌。我的第一篇英文译文文摘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以后在他和张迋杰主任的关怀下,我发表了多篇文摘和综述,为以后的职称晋升打下了基础。

他率先在市级医院创办科研室,先是心研室现发展到心研所,市三院许多心血管科研项目走在全国前列。他在当市三院院长期间將市三院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杜传礼教授的父亲就是我们老华西医院儿科的创始人泰斗级专家一一杜顺德教授,他姐弟三人及配偶都是出自华西的毕业生,可谓医学世家。他的母亲宋蜀芳更是华西坝知名人士,在华西医大校史馆有一版面专门介绍宋老师及她父亲的传奇故事,她们一家都信奉基督教,博爱和平乐施善助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我是通过胡修原同学认识他及他们全家。他们一家人太好了,时间久了我成了他们家的常客,我喜欢听宋婆婆讲华西坝上的故事,她们家的家史,去感受他们家庭中那浓浓的书香味道。(一)

从杜家走出来的男士都是积极進取有儒雅气质的谦谦君子,女士也是内惠外秀的娴静知识分子。杜院长多才多艺会绘画会摄影会拉小提琴,也会裁剪制作衣服。

他十分关心下属和学生。在宋婆婆及杜院长的撮合下,成就了我们的婚姻,所以,我们夫妇对杜院长宋婆婆及他们全家是感激不尽的。

宋婆婆是华西坝出了名的热心人,她手上有一个小本子,记满了向她求助的老少未婚单身男女,遇到合适的,她力求促成一桩桩美事。我大学同学姐姐也是大龄青年,她父母都很着急,我请宋婆婆帮忙,很快替她物色到一位男工程师,促成了这桩姻缘。

宋婆婆不计名不计利,她负责华西坝上所有的园林规划设计树木种植药用植物的裁培一天到晚忙上忙下,退休后仍是如此却不拿一分格外酬金,她在华西员工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校领导。

老杜爷爷是华西协和大学医科最初几届毕业生,后又公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二年,回国后创建华西医院儿科,他们父子二代对华西医院的贡献是难于述说的,他与宋婆婆的爱情故事,可与清华大学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相媲美。(二)

     三医院医务人员那么崇拜杜传礼院长是有原因的,杜院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川医毕业后留校工作,57年又遭到不公平对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家族所从事的治病救人的事业中,他对病人友好,观察细緻,遇到问题就查阅资料,读书,力求解除病人痛苦,在川医工作十多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經验,杜院长看病絲毫不馬虎,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外文,不断把自己的诊疗水平提高到新高度。调入市三院后就显得很突出,遇到疑难杂症都请他去会诊,也是市级领导医疗保健的会诊医生,杜院长待人接物也十分友善,对青年医师,不管你是所谓的红卫兵大学生还是工农兵大学生都给于帮助指导,给予发展机会,提携晋升。他退休后,医院要求他继续门诊,他看了一段时间后就不看了,我问他原因,他讲:“我看病要认真地看许多资料许多书,我现在体力差,不允许我那样努力了,所以我不上门诊。”这可见杜院长的工作态度。

有一次小事就可见杜院长的诊疗水平。

那是发生在“文革”中混乱时期,一天晚上急诊儿科陸续来了一批患儿,个个又哭又闹,脸色发红,口干,体温却不高,致命的是心率快,家长也坐不住了,情绪也激动,儿科医生也搞不懂病因,心率太快可导致心衰,这是要死人的,容不得躭误,只好向医院院总值班反映,找来儿科组组长,也无所作为,这时小的哭大的闹,场面几近失控,只好找到医院院革委,此时革委会负责人也慌了,搞不好成了一个群体事件,那可是政治事件,于是想到了“右派”医生杜传礼,连夜到家中把杜院长接到医院。

杜院长到医院后立即到急诊室看患儿,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哭闹脸色发红口干心率快的兴奋症状,又仔细看了患儿眼睛有瞳孔散大的现象,初步判断类似成人的阿托品过量中毒,一问患儿都未服过抗胆硷药物,他决定先试用拟胆硷药,一用患儿的症状很快缓解下来,家长自然也不闹了。医院上下都松了一口气,杜院长悬起的心也才放下来,半夜骑车回到家中。

第二天,追查原因,是头天抢救了一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农妇,用了大剂量的阿托品针剂,汚染了注射用水,儿科一护士又用这被污染的注射用水配药,用到患儿身上,造成患儿发病。

多年后,杜院长谈到此事都感到后怕,当时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在当时那个人妖颠倒混乱不堪的“四人帮”当道的时代,完全可以怪罪于你这“右派”,让你去当替罪羔羊。

这件事,也让市三院上下认识到这个“神医。”

我母亲82年4月份突因高血压脑血管意外陷入深昏迷,大小便失禁,送到市一院急诊收入内科,因脑中风原因是出血或是缺血不明,一时无法用药,当时无CT,无MRI,杜院长闻讯后主动骑车来市一院看我母亲,他看完讲,你母亲是脑出血出血量还比较大,不像脑血栓脑缺血,只有出血才会这样深昏迷。事后作腰穿抽出血性脑脊液,证实了杜院长的诊断,最终因出血太多昏迷太久,又无法作脑外科清除血肿的手术,母亲昏迷二十多天后不辛去世,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我于78年报考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研究生,初试成绩过线,后调剂到工业毒理专业,到上海复试,复试成绩不错,却因体检原因未被录取,杜院长知道后希望我毕业后到市三院到心血管病译文编辑部,为此他在市里作了多次努力,由于东城区希望我回去,不愿放人,回到区上后我个人情绪比较低落,杜院长鼓励我多看书,尤其是外文,在谈到進修一事,他主张我到市三院進修,他讲一方面可以到临床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参加他们的科研,提高科研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事实上也是如此,83年10月份到84年10月份進修一年,前半年在临床,后半年在心研室参与科研活动,經过这些学习锻炼,95年调入市一院心研室,参加张廷杰主任承头的多项国际国内高血压临床科研观察项目,工作中也不感到吃力,并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05年还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的荣誉,以后在职称晋升上都得杜院长张主任的帮助。

我一生一世的成长,都得到了许多好人贵人的相助,杜院长及一家张主任就是我的贵人,也不知怎么样报答他们,只有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病人服好务,才不辜负他们及社会对我的厚望。(三)

     杜传礼院长遗体今天上午在成都磨盘山公墓火化了,我们夫妇在米易不能前往殡仪馆向他遗体告别,看着市三院心研室老同事传来的图片,短信,不禁泪水夺眶而出,夫人念着短信几处哽咽,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啼哭起来。原慈祥可爱的老人转眼间随着几缕缕青烟飘逝而化成一堆白骨,悲痛呵!也好,在天堂不再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痛苦。

这几天,我为杜院长逝世一事,心情沉重,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半夜睡不着起来写短文。几十年的交往太多事情值得怀念和书写。

宋婆婆曾对我说:“传礼嗜书如命,上个卫生间也要拿本书。”杜院长爱学习爱读书是出了名的,因为这是他们杜家的传统。老杜顺德爷爷就是如此,他老人家退休后仍是手不释卷,我每次去桓侯巷补家村他们家都看见老杜爷爷手持放大镜在看圣經或是中医书藉,我至今还保留一张老杜爷爷给我们儿子开的一张姓名栏写着“朱小娃”的中药处方,看着这位手持放大镜的耄耋老人,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老人是华西医院儿科创办人,是中国儿科医学遗传学的开创者。宋婆婆向我讲述老杜爷爷发现并报道中国第一例蚕豆病病例(胡豆黄)的事。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年春天儿科病房又湧進来一批脸色发黄贫血明显,呕吐,纳差,哭闹不止,却解酱油样小便的患儿,作了多项检查只能确定是溶血贫血,却找不到原因,治疗困难。老杜爷爷睌饭后又坐下阅书查资料,几个夜晚下来也无结果,他又搬出全英大辞典来,在马豆一栏中看到在地中海沿岸生长一种植物结的果实叫馬豆,给馬吃无事,人吃了可能便血尿,仅此一句引起老杜爷爷的注意,他来到院子外田边地头散步,看见田野里蚕豆(胡豆),他想这会不会是地中海海边的“馬豆”。

      第二天,老杜爷爷即到儿科病房,逐一对有皮肤黄疸解酱油小便的患儿询问是否吃个蚕豆(胡豆),答案都是吃过,这令老杜爷爷非常兴奋,但是一个婴幼儿却未吃饭,老杜爷爷陷入沉思,他又再次询问患儿母亲怎样哺育儿的,这位患儿母亲讲,她奶水不够这几天也用嚼烂的蚕豆口对口喂过患儿,这下明确了:中国的蚕豆就是地中海边的馬豆!

老杜爷爷今后接诊这类患儿都询问他们是否吃个蚕豆,无一例外都吃过!老杜爷爷将这些病例收集起来被命名为蚕豆病(俗称胡豆黄)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一石激起干重浪,全国各地相继报道成百上干病例,尤以两广江西湖南四川湖广填四川后代多见,病因找到了就好医治了,严重贫血者输血,都被告之今后不再食用蚕豆。向广大群众普及科普知识。

科学的大门打开了,人们继续探索,杜家第二代都是毕业于华西的医学生,老杜爷爷的大儿子杜传书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从事病理生理学,他发现蚕豆病人都缺乏一个红細胞G6PD(葡萄糖醛酣转移酶),不断开展这方面工作,成了一门《医学遗传学》,杜家人一代接着一代研究,老杜爷爷的外孙也是我同学胡修原也参与其中工作,现已经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了,杜传书老师主编《医学遗传学》,前几年又受国家科委委托再版此书,他不顾年事己高,耄耋之年接手这巨大工程,將国际国内新知识写入新书中,但也耗尽了杜传书老师的心血。为医学为人类他们都作出了贡献的。他的成就早就达到院士水平,却未获得此称号。

老杜爷爷大女儿杜传诗医师是位口腔科专家。

古有眉山苏氏一门三父子文章赛千家,今有华西杜家四英杰医学惠世代。

他们是真正的医生医学家,我们比起来顶多算个医匠,我常常想我这一辈子受”文革”的影响书读少了,许多该读的书未读,又化时间学了一大堆假冒伪劣的东西,下辈子还当医生争取多读书,读好书当个杜传礼老师那样的医学家。

杜院长己駕鹤西去,他的精神影响还留人间。

杜院长安息吧!

[上一篇] | [下一篇] [返回标题列表]
版权所有©朱軾医生   设计制作:彩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28649号   
您是第5189215位访客